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美德耀苏城丨陈裕康:守初心重实干 “吴里厢”的“文明带头人”
时间:2025-11-10 14:43:04 来源:文明苏州

  在胜浦街道吴淞社区,提起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陈裕康,居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多年来,他深深扎根基层,以开阔的视野和务实肯干的作风,将文明实践深度融入社区治理与居民日常,探索出一条兼具示范引领与人文温度的基层文明实践新路径,被大家亲切地誉为“文明带头人”。

  / 人物名片 /

  陈裕康,男,1987年12月生,中共党员,苏州工业园区吴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淞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

  陈裕康紧紧围绕“吴里厢”社区品牌,创新打造“352”工作体系,为社区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他创新构建“1个实践站+3个微阵地+N个服务点”的三级网络,真正实现了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他推出以“与‘zhi’同行”为主题的5个品牌项目,广泛吸纳社区能人、共建单位、爱心商户等中的58名“合伙人”加入团队,落地社区书场、小哥食堂、便民维修站等地开展31个民生实事。他深化志愿者积分激励和“路灯会议”议事协商两项机制,组建10支“吴里厢”志愿服务团队,成功解决89件微心愿。在陈裕康的带领下,实践站全年开展特色活动18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居民满意度高达96%。他曾获苏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体系创新

  “352”模式筑牢文明实践根基

  面对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陈裕康始终坚持深入调研、问需于民,紧密结合吴淞社区的人口结构、空间布局与文化特色,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一套高效运转的“352”文明实践工作体系,为社区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

  “三级矩阵”打通服务“最后十米”

  每天清晨,社区文化长廊里老人们悠闲散步、亲切交谈;午后,社区书场内吴侬软语、评弹声起,韵味悠长;夜晚,专属的“小哥食堂”则为奔波了一天的外卖骑手们提供着热乎可口的饭菜……这些散布于社区各个角落的温馨日常,正是“1个实践站+3个微阵地+N个服务点”三级文明实践服务矩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让每一位居民出门步行十分钟内,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明实践场所。”陈裕康介绍道。其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整个体系的“中枢大脑”和资源枢纽,全面整合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体育、科技科普、健康健身五大核心功能;三个各具特色的“微阵地”则如同灵活的前哨,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而遍布社区各个角落的N个服务点,则巧妙依托书场、食堂、健康步道、楼道客厅等现有场所,共同编织成一张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十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真正实现了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五大品牌”精准对接社区多元需求

  围绕内涵丰富的“与‘zhi’同行”核心主题,陈裕康主导策划并推出了五个系列品牌项目,精准回应和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品质需求。

  “与‘值’同行”——聚焦价值引领,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选树社区典型模范等方式,深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智’同行”——关注智慧生活与社区治理,定期组织防诈骗知识讲座等,助力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与‘志’同行”——整合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与‘质’同行”——着力提升居民综合素养,开设涵盖文化、艺术、亲子教育等多领域的公益课程,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治’同行”——推动社区协同共治,搭建“路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居民议事平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与此同时,陈裕康还积极推动建立“社区合伙人”机制,广泛吸纳社区能人、共建单位、商户等58名“合伙人”加入,共同落地运营社区书场、小哥食堂、便民维修站等31项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惠及居民超过上万人次。如今,实践站日均接待居民超过200人次,通过常态化开展的“便民服务日”“邻里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累计服务居民已逾5万人次,居民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6%的高位。

  “双轮驱动”确保实践长效活力

  在运行机制建设上,陈裕康注重“激励”与“参与”双管齐下。一方面,他深化完善志愿者积分激励制度,精心培育“吴里厢”志愿服务品牌,组建了10支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3万人次,社区年度志愿总时长突破一万小时。其中,“微心愿”项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已成功解决各类民生小事89件。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占比已上升至居民总数的15%,“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吴淞社区的文明新风尚。

  另一方面,他创新推行了“路灯会议”居民议事机制。在一次关于社区设施更新的会议上,有居民代表提出儿童游乐场设施存在老化安全隐患。陈裕康立即组织相关人员与居民代表围坐一堂,在路灯下共同商讨,最终迅速确定了维修加固方案,并由居委会全程跟进督促落实,问题得以高效解决。“‘路灯会议’不仅仅是指在灯下开会商议事情,更深层的寓意,是希望它能像路灯一样,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位居民的心。”陈裕康这样阐释其内涵。这一接地气的议事机制,有效推动了“小事不出楼道、大事社区协同”的治理格局形成,显著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营造了和谐的互助新风,社区邻里纠纷数量同比大幅下降了40%。

  “文明实践必须深深扎根于社区的土壤之中,真实、精准地回应居民的急难愁盼。”这是陈裕康构建整个工作体系的初衷。“352”体系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打磨,为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确保了文明实践方向明确、运行顺畅、成效显著。

  扎根奉献

  永不停步的“文明筑梦人”

  因工作成绩突出,陈裕康先后获评“苏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长效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共青团系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姑苏区人大代表。诸多荣誉的背后,是他始终如一对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初心的坚守,是对社区事业全情投入的奉献。

  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厚厚的、页面已略微卷边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居民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反映的需求难题,以及他本人对于社区工作的点滴思考与规划。“社区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却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文明实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应该如涓涓细流,持久地浸润社区肌理,最终内化为居民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陈裕康如是说。

  展望未来,他心中已绘就更广阔的蓝图:将进一步深化“吴里厢”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拓展文明实践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通过持续的模式创新、高效的资源整合和精心的品牌打造,致力于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社区精细治理、居民美好生活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更高水平的同频共振,让文明之花在吴淞社区绽放得更加绚烂。

责编:鞠静静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