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碧螺春新茶饮的机器人,已在苏州博物馆游客中心、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博物馆等站点投放,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也引起此次参加活动嘉宾的兴趣。 记者 徐靖怡 摄
近日,“智”汇碧螺新茶香——茶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会在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博馆举行。分享会聚焦“三茶统筹”战略下洞庭山碧螺春产业的科技赋能路径,搭建科研专家与本地茶企茶农的交流对接平台,推动碧螺春茶产业提质增效。
洞庭山碧螺春不仅是一片茶叶,也承载着“双国宝”的荣誉——既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洞庭山碧螺春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等现实挑战。如何运用科技力量破解产业痛点,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活动现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分析全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茶科技的核心价值。她表示,2024年我国茶叶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新式茶饮规模达3540亿元,多元业态取代传统单一模式,成为产业发展核心引擎,这一转变的背后正是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协同的强大动力。她从“新科技重塑产业核心环节,破解传统发展的瓶颈”“新模式开辟多元赛道,激活产业增长新动能”“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构建产业升级生态体系”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享。
围绕“碧螺春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的主题,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毓宁从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生态种植推广、智能加工探索、品质安全保障、深加工拓展等多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王毓宁表示,目前,市农科院正携手吴中区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通过科技赋能,为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已在本地茶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落地。苏州特农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益林介绍,在天王坞基地,小火车运输系统解决了鲜叶、肥料运输难题;智能化管理上,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并安装自动化灌溉系统;生产端则升级清洁化、机械自动化生产体系,还开发一系列创新产品。东山茶厂相关负责人朱建芬分享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自动化包装技术、新品开发等茶产业“科技+”应用。苏州市吴中碧螺春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琛玮在分享中着重介绍“吓煞人香新茶饮”机器人的应用。目前,该机器人在苏州博物馆游客中心、中国洞庭山碧螺春茶博馆等站点投放,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力量支撑。今年,在吴中区妇联的指导下,洞庭山碧螺春产业链妇联正式成立,带领“三茶”产业链上的妇女同心同行,为碧螺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分享会上,洞庭山碧螺春产业链妇联副主席、苏州常春藤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谢芳萍从产品创新、技术革新、体验升级与带动妇女就业等方面,分享了合作社在科技赋能碧螺春产业上的创新实践。
现场,洞庭山碧螺春产业链妇联与苏州市农科院正式签约共建,搭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让更多茶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次分享会由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吴中区妇联主办。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洞庭山碧螺春产业科技产品展览,详细了解基于物联网与区块链的智慧茶园、水肥一体化系统、碧螺春集中加工示范中心、三万昌东山总部项目等相关情况。(记者 朱雪芬 刘达)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
